同学们,我终于安静下来,接着看大家在开学第一周做的思维导图作业。除了我在婺源的时候已经当场谈过的卢梓明的“大数据”、邱思遥的“气味”、倪蓉“正在消失的老行当”、林祚雄“刺青”等个案,我现在把我们这个群里面有的同学做一个回答,提供一些建议。
李源关于医院的研究话题做得很用心,但是医院话题太广,我感觉到你关注的心理部分很多,很可能你应该关注一下“生命教育”的概念。因为你自己的分析里面也出现了“安乐死”等概念,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另外“渊源”中的主观部分应该拖到“个人”里面去。社会分析中,你的很多地方变成了对于“医学”的分析,而不只是对医院的分析。医院、社会保健制度、医学,这几个概念要比较仔细地区分开来,就能滋养创作。
叶仪威的“朋友”这个题目,同样,出现的很多从小到大的朋友的名字应该放到个人中,而“朋友”的拓展,显然应该出现“网友”“粉丝”这样的新生事物,临时的朋友,如火车卧铺车厢里的交谈。社会分析,则应该主要是形成朋友的条件。例如,年龄条件和所谓忘年交,经济条件和所谓跨越阶层的交情。政治条件: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等等。文化条件-语言和习俗,例如酒肉朋友、赌友等等。在这样的研究的基础上,你可以展开一系列关于人际关系的创作,例如在报纸上刊登征友启事,例如有意与年级很大的老人交朋友等等。这个题目是很有营养的。
邵捷的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是“装置”,这个不太建议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观察对象是目标,装置是手段。观察对象是液体,装置是杯子。建议还是从可以接触的生活中选取一种观察内容来进行观照,当然,你可以同时研究装置,研究怎么用装置的手段来促进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比如,你在思维导图的个人部分谈到童年时期对于拼装玩具的兴趣,拼装这个话题就很值得作为研究,然后你就有机会在散点式装置方面发展初很多创作的想法。
刘祥云的“电影”这个题目同样太大,须知有专门一种叫做电影学院的大学在研究这个话题。就目前来看你对电影史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历史方面写得头头是道,但是在电影理论方面还比较薄弱,很多论述都还没有进入视野。所以社会分析有点进行不下去。倒是从你的人生规划里面,我看出你对两类东西感兴趣,一个是叙事,一个是旅行。我到建议从中发展出关注点,比如说用来缩小“电影”这个庞大的概念,专门关注关于旅行的类型片,例如公路片。当然,叙事这个话题和旅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讲故事的人就是那个长长出门旅行而见多识广的人。或许,旅行经验如何在叙事中重组为旅行故事,这样一种故事如何赋予其实可能没那么有意思的旅行以意义,这个话题会很值得关注。因此,像西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之类又是旅行又是故事的话题,可能就是你应该关注的。归根到底,看电影就是到他人的人生故事中去旅行。
李晓彤在思维导图中提出研究湖南的女书,这个话题更像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目标,通常来说,专家们在这样的领域已经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女书已经不是能够影响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的一种存在了。我们这个专业要关注的更多地应该和日常生活有关,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关。从你做的思维导图来看,你感兴趣女书主要是觉得好看,并没有抓到这样的课题的关键点。我觉得这个关键点应该是关于角色认同的,是一种针对女性的训导规范技术。说实话,作为一种密码它并不真的具有保密功能。从你的人生规划来看,你很明确地感兴趣动画,并且很倾向于书法和国画,目标这么早就明确这很好,既然立志成为动画工作者,何不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王茜的“镜子”是绝好的研究话题,滋养创作的能力不言而喻。但是你的社会分析部分很薄弱。起源部分直接从古代镜子入手,忘了更古老的水面,纳瑟希思“水仙花”自恋故事。镜子的社会分析当然要涉及人类的自我意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它的拓展形式是实时摄像头,手机中的自拍模式。然后,哈哈镜、万花筒之类基于反射的玩具也属于镜子的拓展形式。而显微镜望远镜之类玻璃透镜则不是镜子,这个是要搞清楚的。个人的分析建议进一步深挖,只有挖到自己无可回避的原因——为什么我想研究镜子——这个话题才能滋养出最有力的创作。镜屋是装置艺术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难度极高而诱惑极大,恭喜。
大家别煽情,主观上我是想对你们好,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每句话都应该当作遗嘱来讲,才能无愧于每个此刻。你们个个都很棒,勿自轻贱,当各有所成。客观上看,我虽有好的主观用心,但毕竟是老逼秧,对你们的信息掌握不够,我给出的的建议,你们还是要警惕和批判。真正的理性精神是:凡有所闻,一方面要感激赐教,一方面要积极质疑和批判,无法批驳的可信服的,则欣然接受,纳为新我。能如此,则能日新不已。专此。邱
李源关于医院的研究话题做得很用心,但是医院话题太广,我感觉到你关注的心理部分很多,很可能你应该关注一下“生命教育”的概念。因为你自己的分析里面也出现了“安乐死”等概念,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另外“渊源”中的主观部分应该拖到“个人”里面去。社会分析中,你的很多地方变成了对于“医学”的分析,而不只是对医院的分析。医院、社会保健制度、医学,这几个概念要比较仔细地区分开来,就能滋养创作。
叶仪威的“朋友”这个题目,同样,出现的很多从小到大的朋友的名字应该放到个人中,而“朋友”的拓展,显然应该出现“网友”“粉丝”这样的新生事物,临时的朋友,如火车卧铺车厢里的交谈。社会分析,则应该主要是形成朋友的条件。例如,年龄条件和所谓忘年交,经济条件和所谓跨越阶层的交情。政治条件: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等等。文化条件-语言和习俗,例如酒肉朋友、赌友等等。在这样的研究的基础上,你可以展开一系列关于人际关系的创作,例如在报纸上刊登征友启事,例如有意与年级很大的老人交朋友等等。这个题目是很有营养的。
邵捷的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是“装置”,这个不太建议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观察对象是目标,装置是手段。观察对象是液体,装置是杯子。建议还是从可以接触的生活中选取一种观察内容来进行观照,当然,你可以同时研究装置,研究怎么用装置的手段来促进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比如,你在思维导图的个人部分谈到童年时期对于拼装玩具的兴趣,拼装这个话题就很值得作为研究,然后你就有机会在散点式装置方面发展初很多创作的想法。
刘祥云的“电影”这个题目同样太大,须知有专门一种叫做电影学院的大学在研究这个话题。就目前来看你对电影史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历史方面写得头头是道,但是在电影理论方面还比较薄弱,很多论述都还没有进入视野。所以社会分析有点进行不下去。倒是从你的人生规划里面,我看出你对两类东西感兴趣,一个是叙事,一个是旅行。我到建议从中发展出关注点,比如说用来缩小“电影”这个庞大的概念,专门关注关于旅行的类型片,例如公路片。当然,叙事这个话题和旅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讲故事的人就是那个长长出门旅行而见多识广的人。或许,旅行经验如何在叙事中重组为旅行故事,这样一种故事如何赋予其实可能没那么有意思的旅行以意义,这个话题会很值得关注。因此,像西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之类又是旅行又是故事的话题,可能就是你应该关注的。归根到底,看电影就是到他人的人生故事中去旅行。
李晓彤在思维导图中提出研究湖南的女书,这个话题更像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目标,通常来说,专家们在这样的领域已经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女书已经不是能够影响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的一种存在了。我们这个专业要关注的更多地应该和日常生活有关,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关。从你做的思维导图来看,你感兴趣女书主要是觉得好看,并没有抓到这样的课题的关键点。我觉得这个关键点应该是关于角色认同的,是一种针对女性的训导规范技术。说实话,作为一种密码它并不真的具有保密功能。从你的人生规划来看,你很明确地感兴趣动画,并且很倾向于书法和国画,目标这么早就明确这很好,既然立志成为动画工作者,何不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王茜的“镜子”是绝好的研究话题,滋养创作的能力不言而喻。但是你的社会分析部分很薄弱。起源部分直接从古代镜子入手,忘了更古老的水面,纳瑟希思“水仙花”自恋故事。镜子的社会分析当然要涉及人类的自我意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它的拓展形式是实时摄像头,手机中的自拍模式。然后,哈哈镜、万花筒之类基于反射的玩具也属于镜子的拓展形式。而显微镜望远镜之类玻璃透镜则不是镜子,这个是要搞清楚的。个人的分析建议进一步深挖,只有挖到自己无可回避的原因——为什么我想研究镜子——这个话题才能滋养出最有力的创作。镜屋是装置艺术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难度极高而诱惑极大,恭喜。
大家别煽情,主观上我是想对你们好,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每句话都应该当作遗嘱来讲,才能无愧于每个此刻。你们个个都很棒,勿自轻贱,当各有所成。客观上看,我虽有好的主观用心,但毕竟是老逼秧,对你们的信息掌握不够,我给出的的建议,你们还是要警惕和批判。真正的理性精神是:凡有所闻,一方面要感激赐教,一方面要积极质疑和批判,无法批驳的可信服的,则欣然接受,纳为新我。能如此,则能日新不已。专此。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