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非常现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8

D 书法和中国意识自觉

$
0
0

    1997年我在布鲁塞尔进行过一次大的反思,把自己从西式的观念艺术的话题里面拔出来,确定把中国人的人生感喟和历史感作为工作内核。进而发展出一种我称为“说文解字”的工作方法。如《界面》是对“符”这个字的拆解,而《巴比伦的权力》是对“塔”这个字的阐释。此后我密集进行了一系列与书法有关的创作,交叉地把书法和摄影、录像、装置等方式进行杂交,主要强调书法与运动经验的关联。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如:《界面》、《心经》、《九宫》、《说文解字》系列、《倒写书法》系列等。
在《说文解字》系列中,书法不写诗词歌赋名人警句的套话,而是照着字典抄去,却自有奇怪的快感。快感有二:一纸之内诸字的关系,虽不成语句,因其归属于相同的类别,却自然焕发出一种意义。发现“仙” 和“佛” 原来都是人字旁的,和“伎俩” 与“偻伛” 同科,真有恍惚的开悟。“人”既可“伙伴”,亦可成“仇”,象形汉字竟是启示录。快感之二,诸部并置至一定数量之后,则汉家的形象和概念系统跃然纸上,吾人视界为之廓清。书法竟由文学而哲学,剥除掉多余的情绪纷扰,踏到最形而下的“写字” 的实地时,却自然走到了形而上的界域中。
    特殊的内容要求特殊的章法和技法,我用日本的障子纸,耐多次磨洗,反复地写和洗,形成层层叠叠的效果。观看时目光可以离开线性,随意游走。这些画面呼应了我的“显隐之辩”的主线索,又暗中通向了后来的地图。
   《倒写书法》有一种催眠般的快感,让人忍不住要看下去。而正被一边书写一边抹去的这幅字分明又好端端地钉在旁边的墙上,你将它与录像相互对照,验明正身,毫厘不爽。录像和纸本同时展示,展示的书法就不是墨迹而是运动。
   书法是什么?凝固的墨迹招引阅读的目光,让目光为多年前的一次运动依次解码,目光与笔锋的游走共舞,书写者与观看者两个人相遇。墨迹遂成为一种机缘,而书法是一种事件,发生在时与时之间,场与场之间,人与人之间。事实上,观赏一幅书法的方式的确更接近于观看一段影片而不同于观看一幅绘画,它有开始和结束,有舒缓与疾迅,有停顿和回旋,既便传统书法亦是如此。
从书法入手,我开始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不是把它当作唐人街的文化样品加以神秘化,而是设法将它历史化。比如,对我来说,书法对文字认读的坚持而不沦为抽象绘画,打开了一个人人有机会搞艺术随时可能搞艺术的总体艺术的机会。而它在传统中国生活和社会组织中的作用是超越艺术的。书法不是艺术,因为它高于艺术。它不是“术”,而是书写的“法”(Law)和“道”(Tao)。从书法推到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其他思路,发现了大量对当代的艺术生产模式具有攻击性的东西:艺术和日常生活的互相编织;艺术家雅集和现代展示制度的不同;艺术家可以为某个特定观众创作而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观众”,等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