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知道卡巴科夫夫妇的作品相当早,大约在1992年卡塞尔文献展和1993年威尼斯,形成了对卡巴科夫的刻板印象:一个揭露晚期苏联生活苦难的艺术家,属于某种政治波普,某种后共产主义艺术。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生活的记忆和资源作为伤痕美术。
确实,卡巴科夫引起西方关注的作品首先是对苏联生活的指控:
1992 年在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上首次展出的《厕所》也许他们最著名的作品了;毫无疑问的是,就是这件作品使两夫妇成为反映苏联时期苦难生活的代名词。
再如更有名的“从宿舍飞向太空的人”,他的房间里有一个类似吊床的玩意,能把他从自己那间斗室弹射出去。许多批评家将这解读为幻想逃离苏维埃政权的强有力 隐喻。
这个叙述逻辑完全是美国式的。
我想提出的是我们还有其他一些角度来理解和讲述卡巴科夫。
1卡巴科夫在苏联时期的正式工作是儿童书的插图画家,他还画过不少连环画,这个工作即使对他后来的装置也是有影响的。他的装置里面有很多基于俄罗斯童话的内核。经常公开地使用童话般的浪漫意向。经常使用文字和插图组合的方式。比如《堕落天使》非常浅显直接。我甚至认为他们和夏加尔那些飞在空中的人,依然是存在血缘关系的。比如说他们在世界各地做《……之舟》系列。我在上双展这件作品也没有成功。2006年的作品《锡瓦之舟》的,即一艘用埃及锡瓦的儿童画的画缝制而成的帆船。还有威尼斯之舟,等等很多地方。都是组织儿童画帆布。
10个人10个房间这种结构作品的方式,也是典型的童话式的。讲故事,用有趣的性格叙事作为装置作品内核的方式,童话都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
2,天空和出口,
飞向天空的人,1997年明斯特十年雕塑计划的《向上看读那些词句》,让人躺在地上看着天空上慢慢浮现诗句。甚至于我在上双展览未遂的大歌剧,他称之为的大碗supper Bowl的舞台穹顶的开口,以及《计划之宫殿》(Palace of Project)中的开口,反复出现天空。走出去,走上去,把一股力量吸出去。透过一个口子向外张望。
总的来说,穹顶开口,是一个逃离的意象。需要逃离的现实是什么?冷战式的意识形态解读说成是逃离苏联的苦难。我认为这是有所引导的。逃离的更多时候是日常生活的无聊,这才把“逃离者”卡巴科夫和“童话讲述者”卡巴科夫统一起来。事实上,他们很反感仅仅被解读成反苏联艺术家。伊米莉亚曾经说过:“人 们一听到‘卡巴科夫’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厕所’或者‘公社宿舍’,” “他们以为全都是跟苏维埃俄罗斯有关的。其实不是。文化、哲学、文学、艺 术史,这些也都是脱不开的。” -
我们在PSA这个展览看到的《门》装置。这件装置,走出门去并不是更自由的空间,门里门外似乎是一样的。此外他还有过一个《门》系列画作。
“门” 系列的12张画作用沉郁的笔调描绘了在不同光线条件的下的门,门的样子很像是基辅的黄金之门——一座建于11世纪的石拱门-
对我来说,这件装置里呈现的,人只不过有一种需要走出门去的基因。即使门外并不更自由,走出去还是必须的。
谈及苏联的时候,他们说:
“现在这个时候要展示任何与过去的联系都是困难的——要么太近要么太远,”伊米莉亚说。“在今天,许多俄罗斯人还过着与当年没什么两样的生活,住在同样的 拥挤公寓里,有着一样的困难。另一方面,那些往高处走的、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的人,又在怀念苏联时代。”
也就是说,在苏联坍塌20年后,他们对苏联的解读是中性的。
在《计划之宫》中,卡巴科夫在螺旋形结构里放了67各模型和方案,虚构出一堆企图逃离平庸的日常生活的人物。:一个来自基什尼奥夫(Kishinev)的卡车司机,他设计了一对翅膀,只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绑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帮助你变得“更好、更 有道德”;还有一个从维捷布斯克(Vitebsk)来的萨比洛夫先生(Mr.Sabirov),他的方案是在房间的地板上打个洞,这将使你从沉闷私人生活 的“低矮、拘囿、僵化’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宇宙能量的中心》他们叙述了一个曾经和外星人有过接触的古老文明,为了和外太空、外星人重新取得联系,他们建造一座倾斜60度的塔。
我更愿意说,卡巴科夫一开始谈的是苏联,但绝不仅仅是苏联,他谈的是人类的本性和宿命,逃离发生在一切国度,一切政治。艺术家拥抱的,是比政治更深刻的政治。
螺旋楼梯和塔的意象也多次出现。他们和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的血缘关系昭然若揭。
在1987年的一次访谈中,卡巴科夫:“反映后乌托邦世界的人类、世界和我们内心的生存状态是我们的任务。”
3卡巴科夫的“总体装置”和我的“总体艺术”
塔特林著名的构成主义思想口号——“真实空间中的真实材料”。同时也是卡巴科夫装置的重要特点。卡巴科夫的总体艺术思想基本上是停留在瓦格纳的概念里面的。大碗歌剧的全包围感觉,声光电动态的全面调用,甚至剧场的形式,都是瓦格纳式的。
瓦格纳本身就包含几层意思:一方面是全景体验、浸没式体验;另一层是通过艺术塑造人的精神。企图全面改造世界。第三层是艺术和日常的连接,以日常入艺术,有泛艺术倾向。
在瓦格纳被希特勒崇拜之后,在斯大林主义之后,Total这个词根不太干净。卡巴科夫还是用这个词,这是很奇怪的。
卡巴的装置,当然很强调日常物随机注解,翻转为艺术经验。如早期那些来自集体宿舍的纸条。也强调全景体验,如大碗很接近瓦格纳剧场。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精神性、乌托邦的重新谈论。
我的总体艺术不是很强调手段的综合性。但同样强调艺术改造力量。同时,我的版本的“总体艺术”的想法大量地来自中国文人的传统。我关心的是王阳明和曾国藩为什么会打仗?徐渭为什么熟知兵法。单门的知识是如何通向共通的道理,并最终融为一体。这个思路有点《大学》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意思。但是,和传统所不同的是,我认为只有在激烈的外部工作中才能完成修身。所以不仅谈社会改造,加进来的是个人与社会的贯通。这套想法,落实在教育上就是“终身学习,全人教育”。这就更亲近斯坦纳-博伊斯的传统,而不是卡巴科夫式的“总体艺术”。
4 全球化时代美术史书写的去左翼化倾向
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俄国馆,展出了Nakhova多屏幕录像的策划。也是很“总体艺术”的作品。全包围式的铺天盖地的历史碎片,总的感觉是百感交集,并不是立场鲜明的控诉。展场中贴出的策展人说明说,Nakhova在莫斯科地下展出时,卡巴科夫跑来开玩笑说:这里需要排队吗,这里需要买票吗?明明是地下活动,这是一种自嘲。他们同为是70-80年代莫斯科地下观念艺术小圈子的核心人物,展厅里放了一张照片,是他们在1985年在莫斯科郊外一起搞行为的合影,其中数人在1993-2015年期间依次代表威尼斯双年展的俄罗斯馆展出。Nakhova这件作品叫《绿馆》,是对卡巴科夫1993年《红馆》的回应。展厅中间的开口,是对马列维系至上主义绘画中黑方块的呼应。
策展人玛格丽特-图皮信在策展文章中说:“这很重要,因为在西方,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被和美国极简艺术相联系,而不是战后俄罗斯现代主义。但是极简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马列维奇的明亮颜色的几何形。而俄罗斯艺术家们更多追随Alfed Barr的理念:每一代人都要重新画他们的黑方块。”
有人说,俄罗斯观念艺术圈子对西方观念艺术知之甚少。这个说法不妥。他们的观念艺术传统非常强大。我认为塔特林对卡巴科夫的影响绝对值得重视。莫斯科工艺学校当年是和包豪斯很相似的。
对我来说,目前流通较广的整部现代艺术史问题多多。最最关键的问题是把现代主义的发生发展放在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框架内,(或许是)故意地阉割了现代主义和左翼的联系。从时间上来看,现代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本来就是同步发展的。印象派活跃的时代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活跃的时代。最早的抽象艺术是俄国苏联艺术家们搞出来的,可现在抽象艺术完全被美国系统的美术史书写收编。其实整个美术史写作都是美国化的。你读过法国人或德国人写的现代艺术史吗?包豪斯和左翼的联系,墨西哥壁画运动和左翼的联系,完全都不见踪影了。我很好奇意大利共产党的库图索、日共的赤松俊子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以及,黑山学院在四十年代末培养出了琼斯和劳森伯他们之后,为何在50年代关闭,我猜想,是不是和麦卡锡主义有关,需考证--黑山的人来自包豪斯,凡是有总体艺术倾向的人,搞乡村建设的人,很容易产生社会激情和底层崇拜,很容易乌托邦,容易有共产主义倾向,难免被调查。其实德国艺术家一直是很政治的,柏林达达的那些人天天画大资本家的漫画,一点都不像达达,倒是很像共产党。重写整部西方艺术史,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把左右斗争放进来。
2005。8月8日
确实,卡巴科夫引起西方关注的作品首先是对苏联生活的指控:
1992 年在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上首次展出的《厕所》也许他们最著名的作品了;毫无疑问的是,就是这件作品使两夫妇成为反映苏联时期苦难生活的代名词。
再如更有名的“从宿舍飞向太空的人”,他的房间里有一个类似吊床的玩意,能把他从自己那间斗室弹射出去。许多批评家将这解读为幻想逃离苏维埃政权的强有力 隐喻。
这个叙述逻辑完全是美国式的。
我想提出的是我们还有其他一些角度来理解和讲述卡巴科夫。
1卡巴科夫在苏联时期的正式工作是儿童书的插图画家,他还画过不少连环画,这个工作即使对他后来的装置也是有影响的。他的装置里面有很多基于俄罗斯童话的内核。经常公开地使用童话般的浪漫意向。经常使用文字和插图组合的方式。比如《堕落天使》非常浅显直接。我甚至认为他们和夏加尔那些飞在空中的人,依然是存在血缘关系的。比如说他们在世界各地做《……之舟》系列。我在上双展这件作品也没有成功。2006年的作品《锡瓦之舟》的,即一艘用埃及锡瓦的儿童画的画缝制而成的帆船。还有威尼斯之舟,等等很多地方。都是组织儿童画帆布。
10个人10个房间这种结构作品的方式,也是典型的童话式的。讲故事,用有趣的性格叙事作为装置作品内核的方式,童话都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
2,天空和出口,
飞向天空的人,1997年明斯特十年雕塑计划的《向上看读那些词句》,让人躺在地上看着天空上慢慢浮现诗句。甚至于我在上双展览未遂的大歌剧,他称之为的大碗supper Bowl的舞台穹顶的开口,以及《计划之宫殿》(Palace of Project)中的开口,反复出现天空。走出去,走上去,把一股力量吸出去。透过一个口子向外张望。
总的来说,穹顶开口,是一个逃离的意象。需要逃离的现实是什么?冷战式的意识形态解读说成是逃离苏联的苦难。我认为这是有所引导的。逃离的更多时候是日常生活的无聊,这才把“逃离者”卡巴科夫和“童话讲述者”卡巴科夫统一起来。事实上,他们很反感仅仅被解读成反苏联艺术家。伊米莉亚曾经说过:“人 们一听到‘卡巴科夫’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厕所’或者‘公社宿舍’,” “他们以为全都是跟苏维埃俄罗斯有关的。其实不是。文化、哲学、文学、艺 术史,这些也都是脱不开的。” -
我们在PSA这个展览看到的《门》装置。这件装置,走出门去并不是更自由的空间,门里门外似乎是一样的。此外他还有过一个《门》系列画作。
“门” 系列的12张画作用沉郁的笔调描绘了在不同光线条件的下的门,门的样子很像是基辅的黄金之门——一座建于11世纪的石拱门-
对我来说,这件装置里呈现的,人只不过有一种需要走出门去的基因。即使门外并不更自由,走出去还是必须的。
谈及苏联的时候,他们说:
“现在这个时候要展示任何与过去的联系都是困难的——要么太近要么太远,”伊米莉亚说。“在今天,许多俄罗斯人还过着与当年没什么两样的生活,住在同样的 拥挤公寓里,有着一样的困难。另一方面,那些往高处走的、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的人,又在怀念苏联时代。”
也就是说,在苏联坍塌20年后,他们对苏联的解读是中性的。
在《计划之宫》中,卡巴科夫在螺旋形结构里放了67各模型和方案,虚构出一堆企图逃离平庸的日常生活的人物。:一个来自基什尼奥夫(Kishinev)的卡车司机,他设计了一对翅膀,只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绑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帮助你变得“更好、更 有道德”;还有一个从维捷布斯克(Vitebsk)来的萨比洛夫先生(Mr.Sabirov),他的方案是在房间的地板上打个洞,这将使你从沉闷私人生活 的“低矮、拘囿、僵化’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宇宙能量的中心》他们叙述了一个曾经和外星人有过接触的古老文明,为了和外太空、外星人重新取得联系,他们建造一座倾斜60度的塔。
我更愿意说,卡巴科夫一开始谈的是苏联,但绝不仅仅是苏联,他谈的是人类的本性和宿命,逃离发生在一切国度,一切政治。艺术家拥抱的,是比政治更深刻的政治。
螺旋楼梯和塔的意象也多次出现。他们和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的血缘关系昭然若揭。
在1987年的一次访谈中,卡巴科夫:“反映后乌托邦世界的人类、世界和我们内心的生存状态是我们的任务。”
3卡巴科夫的“总体装置”和我的“总体艺术”
塔特林著名的构成主义思想口号——“真实空间中的真实材料”。同时也是卡巴科夫装置的重要特点。卡巴科夫的总体艺术思想基本上是停留在瓦格纳的概念里面的。大碗歌剧的全包围感觉,声光电动态的全面调用,甚至剧场的形式,都是瓦格纳式的。
瓦格纳本身就包含几层意思:一方面是全景体验、浸没式体验;另一层是通过艺术塑造人的精神。企图全面改造世界。第三层是艺术和日常的连接,以日常入艺术,有泛艺术倾向。
在瓦格纳被希特勒崇拜之后,在斯大林主义之后,Total这个词根不太干净。卡巴科夫还是用这个词,这是很奇怪的。
卡巴的装置,当然很强调日常物随机注解,翻转为艺术经验。如早期那些来自集体宿舍的纸条。也强调全景体验,如大碗很接近瓦格纳剧场。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精神性、乌托邦的重新谈论。
我的总体艺术不是很强调手段的综合性。但同样强调艺术改造力量。同时,我的版本的“总体艺术”的想法大量地来自中国文人的传统。我关心的是王阳明和曾国藩为什么会打仗?徐渭为什么熟知兵法。单门的知识是如何通向共通的道理,并最终融为一体。这个思路有点《大学》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意思。但是,和传统所不同的是,我认为只有在激烈的外部工作中才能完成修身。所以不仅谈社会改造,加进来的是个人与社会的贯通。这套想法,落实在教育上就是“终身学习,全人教育”。这就更亲近斯坦纳-博伊斯的传统,而不是卡巴科夫式的“总体艺术”。
4 全球化时代美术史书写的去左翼化倾向
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俄国馆,展出了Nakhova多屏幕录像的策划。也是很“总体艺术”的作品。全包围式的铺天盖地的历史碎片,总的感觉是百感交集,并不是立场鲜明的控诉。展场中贴出的策展人说明说,Nakhova在莫斯科地下展出时,卡巴科夫跑来开玩笑说:这里需要排队吗,这里需要买票吗?明明是地下活动,这是一种自嘲。他们同为是70-80年代莫斯科地下观念艺术小圈子的核心人物,展厅里放了一张照片,是他们在1985年在莫斯科郊外一起搞行为的合影,其中数人在1993-2015年期间依次代表威尼斯双年展的俄罗斯馆展出。Nakhova这件作品叫《绿馆》,是对卡巴科夫1993年《红馆》的回应。展厅中间的开口,是对马列维系至上主义绘画中黑方块的呼应。
策展人玛格丽特-图皮信在策展文章中说:“这很重要,因为在西方,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被和美国极简艺术相联系,而不是战后俄罗斯现代主义。但是极简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马列维奇的明亮颜色的几何形。而俄罗斯艺术家们更多追随Alfed Barr的理念:每一代人都要重新画他们的黑方块。”
有人说,俄罗斯观念艺术圈子对西方观念艺术知之甚少。这个说法不妥。他们的观念艺术传统非常强大。我认为塔特林对卡巴科夫的影响绝对值得重视。莫斯科工艺学校当年是和包豪斯很相似的。
对我来说,目前流通较广的整部现代艺术史问题多多。最最关键的问题是把现代主义的发生发展放在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框架内,(或许是)故意地阉割了现代主义和左翼的联系。从时间上来看,现代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本来就是同步发展的。印象派活跃的时代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活跃的时代。最早的抽象艺术是俄国苏联艺术家们搞出来的,可现在抽象艺术完全被美国系统的美术史书写收编。其实整个美术史写作都是美国化的。你读过法国人或德国人写的现代艺术史吗?包豪斯和左翼的联系,墨西哥壁画运动和左翼的联系,完全都不见踪影了。我很好奇意大利共产党的库图索、日共的赤松俊子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以及,黑山学院在四十年代末培养出了琼斯和劳森伯他们之后,为何在50年代关闭,我猜想,是不是和麦卡锡主义有关,需考证--黑山的人来自包豪斯,凡是有总体艺术倾向的人,搞乡村建设的人,很容易产生社会激情和底层崇拜,很容易乌托邦,容易有共产主义倾向,难免被调查。其实德国艺术家一直是很政治的,柏林达达的那些人天天画大资本家的漫画,一点都不像达达,倒是很像共产党。重写整部西方艺术史,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把左右斗争放进来。
2005。8月8日